翰宇保經-觀點: 這是中美「貿易戰」? 或是「新科技冷戰」?
3097
post-template-default,single,single-post,postid-3097,single-format-standard,bridge-core-3.0.5,qodef-qi--no-touch,qi-addons-for-elementor-1.6.1,qode-page-transition-enabled,ajax_fade,page_not_loaded,,footer_responsive_adv,hide_top_bar_on_mobile_header,qode-child-theme-ver-1.0.0,qode-theme-ver-29.2,qode-theme-bridge,disabled_footer_top,qode_header_in_grid,qode-wpml-enabled,wpb-js-composer js-comp-ver-6.10.0,vc_responsive
 

翰宇保經-觀點: 這是中美「貿易戰」? 或是「新科技冷戰」?

翰宇保經-觀點: 這是中美「貿易戰」? 或是「新科技冷戰」?

我司團隊在四月份拜訪眾多企業客戶時,常常被詢問到,從信用與政治風險從業人員的角度,對於「中美貿易戰發生的可能性」或「中興通訊處分案的後續發展」等問題的看法...。為此,我們特別與大家分享看法如下,以供參考。

「冷戰」的定義是“a state of political hostility between countries characterized by threats, propaganda, and other measures short of open warfare, in particular.”。也就是兩方強權在世界舞台上爭取主導地位時,透過互相威脅、政治外交宣傳、或是「其他方式」,進行競爭,卻又沒有發生正式宣戰的一種情況。在目前中美情況來看,這個「其他方式」主要就是高新技術之防堵,因此稱之為「新科技冷戰」。

個人認為,中美之間「新科技冷戰」是無法避免而且會越演越烈的,特別是中國習近平在十九大所提出的「中國夢」(i.e. 中國借著經濟成就向世界推銷中國道路和國家資本主義發展模式)並近期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之後,這與美國的利益、價值觀、及國際地位產生了根本性的衝突而讓美國的威脅感倍增。因此,未來美國很可能會重點打擊《中國製造2025》中計劃發展的十大高科技產業(包含: 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產業、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核能或可再生能源電力裝備、農機信息整合系統、奈米高新材料或模塊化建築及生物化學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以這次發生的中興通訊事件為例,中興在美被指違反制裁令(i.e. 中興未依約減少 35 名員工的獎金,並再次對美國政府調查人員提供虛假陳述), 被重罰12億美元,並加碼處罰: 「7 年內,中興將不能採用任何來自美國的零件和技術來生產產品」。此舉一出,這家營收超千億、電信設備製造領域中國第二的大企業立即就面臨生存危機。長期來看,如果ZTE真能撐過這一關的話, ZTE的技術可能會因此落後五到七年。短期來說,若一時難以獲得其他替代元件,ZTE甚至有可能就此殞落。甚至”FORBES”直接表示,“ZTE as we know it is essentially dead”。

當然,中國也不是沒有對美國高科技公司下過重手。2015 年 Q1中國發改委就中國手機晶片市場的反壟斷案,對美國高通公司開出了中國反壟斷歷史上最大的罰單: 「9.75 億美元,同時高通面向中國手機廠商專利授權的計費基礎調整為整機價格的 65%,標準必要專利必須獨立授權,不得搭售其他專利,不得要求中國手機廠商反向授權」。只是,三年過去了,中國的嚴厲處罰對高通的長期發展並無根本性的衝擊。但,美國一出手就可以拔掉中國在全球5G產業中的領先廠商。很明顯的,策略性精準打擊重點中國重點企業似乎會比大規模對中國產品課徵關稅來得更有效,而且對美國本土消費者的影響較小。

此外,一旦北韓與美國之衝突能獲得突破性進展(i.e. 繼南北韓領導人會談成功之後,五月份預計美朝領導人會談即將登場),美國依賴中國協助解決北韓問題的需求性大減,美國更能肆無忌憚地採取「遏制中國高技術發展」的行動,來專心面對未來最大的潛在競爭者(i.e. 中國)的挑戰。因此,個人估計ZTE這類的事件將會不停地發生。例如,前幾天美國國會報告已經點名中國十九家科技公司可能受中國政府支持,有涉間諜活動的可能 (包括,中興、華為、聯想、清華控股(紫光集團母公司)、君聯資本(聯想旗下創投)、浪潮、京東方、中國科學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電科)、北京華勝天成、天馬微電子、冠捷科技、深圳萊寶高科技等),也已經敲響美國下一波行動的警鐘。

從「信用與政治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國家級領頭企業似乎已經不再是無風險的保證了(想像一下,萬一美國政府出手限制高通出售手機晶片給大陸智慧手機公司,這個衝擊對大陸手機供應鏈將會有多大)。而《中國製造2025》計畫的十大高科技產業反而更可能暴露在極大的政治風險之中,而變成「高政治風險產業」…

這幾週以來,國際性信用保險公司已經開始全面檢視上述「高政治風險之中國企業」(如ZTE及華為)之曝險部位,以及未來因應中美「新科技冷戰」的風險承保策略。但,身為夾在中美兩強之間的台灣企業,我們準備好了嗎?